关于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非常重视革命纪念地的建设,许多革命纪念地发展迅速,不仅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主阵地,而且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重要引擎。革命圣地西柏坡无疑也是石家庄乃至河北的骄傲与名片。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作为世界闻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近几年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外地红色基地建设相比,在许多方面已明显滞后。
一、西柏坡景区目前的问题
1、馆区承载能力不足,旺季特别是小长假期间观众拥堵,影响参观质量;
2、车辆和小商小贩乱行乱摆,馆区秩序混乱,与红色旅游品质不匹配;
3、观众参观旅游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不足,对当地经济和群众致富带动力不强等。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
1、西柏坡核心景区的问题:西柏坡纪念馆馆区狭小,承载能力有限,观众参观学习所需时间短,缺乏足够的滞留与消费动力。
2、周边景区的问题:前几年,按照“水平发展”思路,在纪念馆周边建立了一些景区景点如红色盛典等,但由于其资源秉赋与纪念馆级差过大,本身特点不鲜明,没有差异化,很难吸引游客,同时又不能融入核心景区,这样造成了西柏坡红色旅游的“虹吸”现象,即观众、商贩均涌向纪念馆,结果纪念馆人满为患,而周边景区景点却无人问津。这不仅起不到发展旅游的龙头作用,而且为核心景区自身发展和生存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3、景区投入问题:目前西柏坡旅游核心景区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统一规划的旅游线路;缺乏大型的停车场和购物中心;缺乏高水平、高品质的农家游项目等,一些新建的景区景点与纪念馆处于割裂状态,没有实现有效融合。
三、几点建议
理清西柏坡发展思路,解决制约西柏坡发展的关键问题,不仅关乎西柏坡革命圣地的形象,关乎老区人民致富,关乎美丽乡村建设,而且直接关乎我们河北和石家庄的形象。这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也是经济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提出如下我们建议:
1、转变观念,树立“同心多角化发展”思路,扩大纪念馆辖区,突出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功能。
建议重新划定西柏坡纪念馆辖区范围,将中央部委旧址、红色盛典等相关景区景点及相关区域与西柏坡纪念馆统一管理,实现纪念馆与周边景区景点的高度融合,使旅游效益效能最大化,同时坚持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主要功能不动摇,在深入挖掘西柏坡历史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功能划分,实施差异化完善,多角化发展,逐步提升红色盛典、中央部委旧址等景区景点的品质,丰富西柏坡的教育内容,实现整个西柏坡景区的有序合理运营。对那些与革命传统教育无关、与西柏坡历史无关的景点要严格限制。
2、完善西柏坡景区的基础设施,加速提升西柏坡的核心带动力。
目前西柏坡旅游的的小规模与短线路,导致观众在西柏坡停留时间太短,形不成消费驱动,为此,我们建议:一是政府主导集资,尽快修缮连接核心景区与辐射景区旅游环形通路、区间通路,在延伸西柏坡教育内容的同时,延长观众在西柏坡的参观滞留时间,这是投资少、见效快的优选举措。
3、加快纪念馆周边环境治理,恢复和彰显西柏坡山区革命圣地的特色。
可由政府主导集资融资,提升西柏坡教育设施,如扩大主展馆、扩建文物库等;要尽快建设集中的大型停车场、旅游购物中心,拆除影响革命圣地形象违章建筑物,解决乱搭乱建现象;要提升景区和周边环境的绿化美化水平,对扩大后的西柏坡景区及周边土地,可借鉴古田、瑞金等地的做法,由政府统一租赁、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逐步改造西柏坡、东柏坡等村庄,恢复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风情与风貌。
4、成立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加快西柏坡文创产业发展。
主要是利用西柏坡独有的资源优势,结合平山农副产品、河北民俗产品以及众多民间工艺品,开发具有西柏坡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把文创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努力实现西柏坡周边乡村“一村一业”、“一地一景”,真正带动老区人民致富,切实建设美丽乡村,对此,期待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高效的支持。
(作者为民建会员、河北师大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