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春风入画 点丹墨成诗
打开青年画家谷成席的“花鸟作品选”,如同推开了一扇春的窗户----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春之味道呼之欲出,可视的形象中,寄托着生活丰富的内蕴,使人不禁呼道:“好一个巧夺天工的藏春之处!”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的创造最难。其难不在形似、生动,而在变形、笔墨和格趣。山水有常理而无常形,花鸟画则是有常理也有常形。花鸟画要靠画家借寓象征的本领,靠笔墨、格调、趣味的高雅进行创作,这需要作者必须有生活基础,有热爱生活的强烈愿望。花鸟画的深奥之处,既有对自然世界表现力的挖掘,更要着力于用画面将人的心灵世界用笔墨语言去进行艺术的表达。
读谷成席的花鸟画就是这样的感觉,如品一杯醇香的美酒,愈细细延感,味道愈浓,感触愈深,不由自主被他带进了一幅农家天籁世界里。他的笔墨特点鲜明,与徐渭的淋漓畅快、陈道复的隽雅洒脱不同,他更突出了明显的时代特色,继承了没骨传统。运笔的简练,用墨的谙熟,更突出了自己的个性风格。他善于利用不同色阶的自然渗化和衔接来表现描画对象的质感,使画作有了现代水彩画的效果。他对画中形象的刻划,不求细节的真,往往以虚为实,笔简意足,天性野逸,在天然的朴直中摒去了俗艳。他的画风清淡疏通,委婉灵秀,势欲飞动,追求“孤标高致”,“野趣”,虽然连勾带染,点垛兼施,但依然恪守形法意趣看似水墨写意,但少了恣肆的粗糙,却以神韵为尚,其意境又在水墨的张弛中得到了隽雅的显达。
他的作品婉约灵秀,以俗透雅,最后达到大雅大俗的意象。所作的花卉、荷竹、鸟鹤瓜果等无不鲜活生动、情趣盎然,处处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村的泥土芳香,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天真烂漫的童趣,读至会即刻深深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由于贴近生活,张扬个性,升华艺术,所以读他的作品会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他在造型上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凸显对象的神采和对生活之爱的深深情意。
他在构图上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尤善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形成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他的画法讲究笔墨简练,以笔抒情和以墨塑形,在以墨丰姿、以墨赋彩的同时,强调笔形、色彩和墨韵的变幻。尤其在“用墨”上,他追求墨的氤氲变幻和墨彩层次,努力创造墨痕水迹的肌理变化,使其有了姹紫嫣红、近在眼前,跃出画面、触手可采的逼真感觉。
“花鸟作品选”的开卷之作是一幅“瑞鹤迎春”图,虬皮苍枝的老梅枝桠交错,苞蕾新吐和烂漫花开相映成趣,尤其是一曲弯芾似向人招手轻唤。仅由此梅便可知其画技的独到之处——他不像其他画家在花蕊上着力,而是在枝干的交错上入功,花为干辅成为了本画主题;中锋侧锋并用,于笔墨的干、湿、浓、淡变化中,大胆画出眼花缭乱的枝干,再根据花瓣的聚散和花蕊的朝向悉心点缀,不作过多重叠,在二度空间中追求美的变化,使老梅盘枝错节,疏密有致,产生了鲜明的韵律感;用不同积水方法,做到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浅薄,沉厚而不设色素雅,使其更显得古朴沉雄,春意盎然。
他的画面章法和大胆落笔,给人留下了一气呵成的深刻印象。尤其是树旁点缀的两只仙鹤更为本画添彩增色,给人以丰厚隽永美的感受。他巧妙利用宣不渗水的特殊性能,着重饱和水色,使其自然流淌,互相渗化,从而达到意想不到肌理变化。所以,两只鹤的神态都十分动人,无论是剔羽还是鸣啼,都表现得维妙维肖,整个画面栩栩如生。
在他的“四条屏”中,以葡萄、柿子、丝瓜、葫芦为题,用“点垛”或“点簇”等多种技法,还原了意形,升华了生活。其笔墨雄健烂漫,气势豪迈,其设色浓郁明丽,古朴斑斓。不为物象所构,纵笔挥写,藤、叶、果实,以行草笔法任意挥写,水墨交融,浑然一体。似象非像,得象外之象;似乱非乱,却乱中有韵;得意忘形,而神采飞扬。尤其是葡萄珠的晶莹透彻通过神妙墨晕灵动的表达,更显得格外淋漓酣畅。最后用徐渭的名诗押款更是别有风韵:“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闪抛闲掷野藤中。”
其二的丹柿画更是红火绰灿,独具匠心。树有千枝,只取一芾,挺与弯的枝干在枯浓相间的墨韵中疏密,而丰盈的丹柿缀挂则通过反正、反转来表现其栩栩如生的秋红,更为有趣的是通过树下的两只小鸟表达人类赏秋的欲念,简练的几笔点缀,就增加了无限的野朴成趣画境。整个画面乾、湿、浓、淡互化,神”、“妙”、“能”、“逸”共存,使人产生无限张驰的想象。最后以一首意味悠然的七绝跋款,更彰显了画家的文化素养内涵:“谁道秋来景色稀,玲珑灯果满枝辉。红妍不是桃和杏,佳味应同荔子妃。”
其三的丝瓜甚是体现了黑白墨趣艺术世界,着意用浓淡来比兴诗一般的画面,穿梭的藤蔓如在织勾着一曲天籁,铺散的墨叶犹如秋风下的曳玲摇歌,而那悠垂的丝瓜更是萌生了一种田园幽秘,褶皱带霜,仿佛已经让人闻到了丝瓜的清香。他用大写意画丝瓜的叶、花,寥寥几笔勾出瓜型的弧曲之势,藤蔓苍劲灵动,浓焦墨韵互相渗叠,叶子用侧锋,丝瓜由中锋变侧锋,藤用中锋的技法使得线条中用笔凝炼和沉健。全图形简意远,构图精妙,趣韵无穷。最后借用了宋代赵梅隐的诗作为了题跋“黄花褪来绿身长,百结绿色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指香。”进一步使画面结构达到了涵像的深度。
最后的一幅葫芦图更是把人带入了写意的空灵境界,“葫芦”与“福禄”谐音,民间常用葫芦来表示福禄。枝叶繁茂、多果的藤蔓与多籽的葫芦表示“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谷成席先生以构图呈半弧形外曲表达欲圆,其花叶藤蔓依势而下,上密下疏,几欲撑满全纸,数只葫芦各居其位,画幅下端那两只垂枝往下,勃勃生机缀藤攀援。藤蔓于此处弯环向上,形成俯仰顾盼态势,既合物理,又合画理。藤蔓纠绕,果叶参差,墨色滋润,赋色鲜亮。十余葫芦秋风沐浴,形态各异。画家用色轻重有别,各显老嫩之姿,量感质感俱佳。墨叶浓淡有序,葫芦藤蔓的用笔奔放不羁,构成旋律。由于半环构图,不经意间已为题款留出位置,作者赋七绝一首巧嵌其中:“子孙万代老藤挂,百绕千缠岁岁华。应是皇袍加身人,福田无量寿无涯。”寓意恢谐,别有情趣,笔墨浓淡、字体大小、题跋位置,恰倒好处。
在他的“赏心悦目”中,以清竹配牡丹,以示中国传统“祝富贵”之意,采用仰枝式中的枝仰叶仰画法,大有指日拂云、临风摇影之势,使观者以小枝而窥全竿,寥寥几笔可以看到作画时的神态。本竹以笔锋蘸浓墨,至根部渐淡,笔锋及纸时向左,用力按笔到底,用侧锋由上而下,一节接着一节的画下来。点节的“乙”字形的横弧线、“八”字形、“螳螂眼”形的点笔都非常到位。所用笔法顿挫,生动自然,不管从位置、立竿、点节 、分枝 、布叶、 竹态来赏析,都是一篇上乘之作。尤其是竹稍的一只小鸟,又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和野朴味道。
谷成席先生的竹,在河北大有名气,为国内许多行家所称道,谓其乃有板桥之风。作者拙作“心砚集”封面亦是先生赐画,以致出现许多读者未闻其章先问封画的情况,使某对谷先生的画作更加产生出无限的敬佩。
有此画竹妙技,更兼之画家于此竹的右下又巧妙地皴染写意牡丹,更是锦上添花,十分好看。其牡丹花用写意的点花技巧而成,数朵云蔟,衬匀勾连,用红黑的枯浓虚实破出一片白的空间,煞是灵韵。花的美润,体现在花心色深、光暗、笔干、点碎。花的圆润,体现在外围花瓣大,花蕊外实内虚;叶的变化,体现在讲究大、中、小组合,注重正、侧、反变化,使花叶产生浓淡、远近、疏密的无穷变化;干笔勾枝,中、侧锋和顺、遗、顿、挫交替使用,使得枝干更加苍劲交错,观之此处,不由地使你拍案惊呼:“妙!”
…….
谷成席先生每幅作品,无不给人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情的亲切感,而又具有文雅、细腻、婉约的特点,笔墨间洋溢着他对祖国、对乡土的深恋之情。他对这种感情不假雕饰,不矜深奥,而是通过艺术形象坦诚地抒发,使艺术形式和真挚的感情内涵由衷地统一起来,使自己的画作更真实,更典型,更能震动人心。
我经常评价谷成席先生是诗人,我一直认为,写意画是“写”出来的,要以诗性的笔为魂,以诗性的意为先。在此境界里,处处见笔,笔中有墨,墨中含笔,才会创作出如诗如画的作品。画中的一笔一墨都凝结着画家功力和学养,在看似若不经意的布局中隐含着画家的妙思与匠心的文化底蕴。由于认真执着,慧心涵养,他做到了这一点,他成功了,使自己的画有了诗情画意,在画意里写出了笔墨的诗篇。这些,也是我们这些写诗的人自愧不如和由衷钦佩的缘故,所以掂量再三,有了本文的题目:拘春风入画,点丹墨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