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社情民意>>正文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

作者:王涛  日期:2013-07-15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具有激励教师敬业乐业、控制和调节意识、情感和行为机能、制约着教师知识、才能的发挥,是教师实施教育影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履行社会职责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加强自我修养、实现教师职业幸福的必要条件,更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灵魂塑造,将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乃至未来社会的成型。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师在总体师德水准较高的基础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的偏差。个人功利意识较强,师德理想和师德规范意识淡薄。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金钱至上、讲求个人实惠、搞第二职业、有偿辅导等等,把学校变成了市场;个人职业发展方面,沉迷名誉,不搞科研,论文造假、成果剽窃,追求职称晋级和岗位升迁,争名夺利。

 2、爱岗敬业精神不够,事业心不强、不思进取。有的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有的教师观念守旧、教学方法落后,却不加强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他们对教学工作精力、时间投入严重不够,又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掌握相关学科前沿信息。一本教案用十余年未作改动,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没有一点新知识或是自己独创性的东西或是独特感悟。

 3、缺乏爱心、责任心。有的教师态度冷漠、傲慢,只教书不育人,缺少爱心,对学生的思想问题不闻不问,或滥用职权,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的师爱出现了偏误,要么根本不爱学生要么只爱部分学生。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好恶出发,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子女、自己亲朋好友的子女等等。忽视后进生和其他默默无闻的学生,无视他们情感上的失落和思想上的痛苦。

 二、师德问题原因透析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教育价值取向功利化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观念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和承认,一方面大大增强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调动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流行,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容易出现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义等倾向。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还不规范,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各个部门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失序、道德失范、分配不公等现象,都促使了教师价值观的变化。过去在教师中占主流地位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个人中心”意识增强、等价交换原则滥用和牺牲精神滑坡等现象,并以新的价值参照系统衡量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分配,从而改变了原有的价值取向,奉行实用主义,刻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2、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师德建设机制十分乏力,很不完备。虽然多数学校都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充实了相关的师德建设内容,有的学校还细化了师德行为规范。但是多数还是停留

在书面和文字上,很少落实或取得实际效果。这是因为:一是领导精力投入不足。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小组成员多是学校或部门领导兼任,他们的精力多半投入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建

设等所谓的“硬”指标建设上,而很少注意师德等这些“软”指标建设。二是监督管理力度不大。师德建设只讲教育引导,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教育与管理、监督脱节。三是评价体系不实。目前,学校尚未完全建立和健全对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从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对各级学校的评比和排名来看,往往看重的是教学成绩、科研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其他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而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水平如何没有得到反映。四是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方面是没有去落实贯彻,没落实也无人追究;另一方面,有的规章制度不切合实际,内容空泛,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情况客观上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师德建设。

 3、教师自身的原因

 教师自身素质是影响当代师德建设成效的最根本的内部原因。少数教师的确没有把全部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职业操守相对较差。当前,在教师的人生观上,多元价值的存在使人们眼花缭乱、困惑迷惘。在对职业的认同感上,不少教师只是把它当作是谋生的手段,没有感受到工作的幸福感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教育观上,应试教育也使不少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狭隘,再加上职业压力的不断加强,频繁的教育改革也使教师应接不暇,使得教师原有的知识、观念、技能与教育改革的要求差距加大。比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然而,对大多数的教师来说,教育学、心理学还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且是比较陈旧的知识,并没有理解、内化并加以运用。教育应该是一个使教师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过程,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无论是汲取传统还是面向未来,都应该重视师德对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在价值。

 4、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师德是已经内化到教师个体心理结构中,实际制约教师个体职业行为的心理问题。由于教师职业压力、升学率、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高等原因,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有调查显示教师中产生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偏执、敌对等问题已占相当一部分比率。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师德和教育质量,甚至出现严重有悖师德规范的行为。

 5、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职业行为主体在能力、体力和精力上不能满足外界的要求,无法应对环境的压力而产生的体能和心理的疲惫。职业倦怠对个人的工作倦怠、创新能力、自我效能感应等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一旦产生,其态度和行为就会表现为:一是职业感情淡漠,对工作的无意义、无价值感增强,认为教育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缺乏热情;二是对职业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或缺少抱负,导致职业行为失常,上课迟到、早退、不备课等。

 三、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应给予积极引导。通过加强师德培训、健全培训制度来加强师德教育。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讲座、组织学习相关知识、“师德征文”“师德评比”“师德活动月”“自我教育及检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加强师德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发展。同时应注意,师德教育应注重实效、师德教育的内容要进一步扩充、实施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引导的方法要生动有效。

 2、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考评与监督机制建设。将师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内容或年度考核、晋升、职称聘任等重要依据。对师德高尚的人和事给予宣传表彰,对违反师德的人和事,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对先进教师要加大宣传力度、表彰鼓励力度,大力抓好优秀教师的典型示范,弘扬师德先进典型,充分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

 3、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提高对加强师德修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这种认识越深刻,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爱教师职业,献身教育事业。就教师而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其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学习古今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思想和事迹,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的师德修养。

 4、加强人文关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学校领导要亲自参与、努力探索教师心理管理,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给每位教师建立心理档案,记录每位教师的个性特点、形成个性特点的原因以及采取何种措施等。学校领导都应该是心理工作者,应该深入教师当中,了解教师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某些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可聘请专业人员通过讲座的形式,或者以课程的形式对其进行心理保健训练,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其对挫折的自我调节和忍受力,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与人格完整。当遇到重度心理问题时,可以请专业人员进行矫治和干预,校领导平时要多深入教职工中,了解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学习和家庭情况,特别是当教职工遇到困难、挫折而情绪低落时,因家庭、工作等矛盾产生不良情绪时,学校领导要善于“读懂”教师,洞悉他们的心灵世界,领导者要善于做教师的“心理按摩师”,找他们谈心,还应尽力为带有不良情绪的下属解决实际困难,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实实在在的支持改善其情绪,使其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对于教师本身、学生、社会都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师德建设,有益于己、有益于民、有益于国。

 

X